罗田特色文化

  • 发布时间:2017-07-05 09:54:37
  • |
  • 作者:罗田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324次

特色文化是一个区域内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独特色彩和风格的社会文化现象。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罗田县,语言、习俗、节日、民间艺术、山水人文等都有别于其它地方,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罗田特色文化  

罗田历史悠久,是一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于此,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自梁代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先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文化:史前时期有白陶盘、陶纺轮;商周时期有铜鼎。“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使罗田为历次民族大融合、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那么,罗田到底有哪些特色文化呢?

一、名人文化:

罗田地灵人杰,秀丽的山川,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明代医圣万密斋、“明初四绝”何景明、副宰相王韶、戏剧家余三胜、大河岸进士姚晋圻、江北才子周锡恩、方志学家王葆心、南开教授陈翼龙和共产党人李梯云、肖方等等。这里重点介绍罗田历史上的四个重要人物:

1、明代医圣万密斋。

万密斋,罗田大河岸人,明代著名医学家,清康熙时被封为“医圣”。他医术精湛,通内、妇、儿科及养生学,尤以小儿科闻名于世。他写出了数十卷很有价值的医学书藉,汇集为《万密斋医学全书》,仅次于《本草纲目》。后来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集》,不仅国内流传甚广,还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多次翻印出版。
   
 万密斋卒世于1582年,安葬在大河岸石井头广家岗,罗田知县沈廷祯赠“万密斋之墓”碑。

2、京剧鼻祖余三胜。

余三胜,罗田九资河七娘山人。是国粹京剧 创始人之一,京剧界尊称为“祖师爷”。

余三胜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以乞讨为生,他则在外拍渔鼓筒子加入了乡间东腔戏班,后来离开罗田浪迹江湖。清道光年间,余三胜搭徽班进京唱戏。他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备,富于创新。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造出了宛转动听的京剧唱腔;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甚至将罗田的口音带入京剧的唱念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为中国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天津第一代著名泥塑艺人张明山塑造了一座余三胜演《黄鹤楼》中的刘备像,形神兼备,被誉为“活余三胜”。

余三胜和他的儿子余紫云、孙子余叔岩通称为余氏“三门伶”。戏剧界尊称余紫云为“青衣泰斗”,观众称他为“丽品先声”。 余叔岩是京剧老生“余派”的创始人,至今,学京剧老生者无不从“余派”。

在余三胜的家乡九资河还流传着余三胜当“戏状元”的传说。徐寿辉的故乡在天堂寨,余三胜的故乡有座七娘山,乡谚曰:“天子非天子,七娘是戏娘”,说的是徐寿辉最终未成为“真命天子”,反倒是七娘山出了个“戏状元”。相传,余三胜进宫唱戏唱得嘉庆皇帝龙颜大悦,封他为“戏状元”。

3、方志学家王葆心。

王葆心,罗田大河岸古楼冲人, 1903年获湖北省乡试第三名举人,湖广总督张之洞保奏他任官为吏,他却立志教学,治教兴国。1907年他应召入京,任礼部主事兼京都优级师范学堂教习。1912年7月,他回到湖北任《湖北革命实录》总篡。1917年,王葆心再度入京任教育部编审、北京图书馆总篡并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23年应聘回武昌,任湖北国学馆馆长,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及武汉大学教授、湖北通志馆馆长。与董必武、闻一多等人交往甚密。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举家迁回罗田,应聘出任罗田县志馆馆长。1944年,病逝,时年77岁。

王葆心一生以治学、治教为业,他研究广泛,涉及经学、史学、文学、文献学、方志学、哲学、佛学、道学等多个领域。遗著达170余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多次指示湖北省要搜集、整理和出版王葆心著作。王葆心逝世后,董必武亲笔为其题写碑文“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王葆心传》已经由崇文书局、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

4、天完皇帝徐寿辉。

徐寿辉,罗田九资河人,以贩布为业,见朝廷腐败,就广交豪杰,起兵反元。1351年8月,在大别山主峰多云山发动起义,徐寿辉被拥戴为首领。起义军头裹红巾,所以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同时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集众,又称“香军”。起义军一举攻取了罗田县城。9月,攻占了蕲春和黄州,并在水陆要冲之地浠水建都,国号“天完”,年号为“治平”, 意即要治平天下。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在清泉寺大殿即皇位。11月,分别攻占四川、云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红巾军四面出击,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受到民众拥戴,军队快速发展到数百万,给元朝封建政权沉重打击,天完国政权也得到进一步巩固。1356年,天完国定都汉阳,修建宫殿,改年号为“太平”。 1360年,徐寿辉被军中大将陈友谅指使亲信杀害。

徐寿辉领导红巾军转战南方各地,治平江南天下,建都浠水4年、汉阳5年、九江2年,称帝达11年之久。他的帝业虽未完成,但却动摇了元朝的统治基础,为朱元璋后来的统治大业铺了路,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了贡献。

二、佛教禅宗文化:

在罗田历史上流行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据统计,现在罗田境内共有寺(庙)、观300多座,其中大部份是寺(庙)。这里主要介绍道山观、十王寺、塔山清元禅寺。

1.十王寺:

在匡河乡毛家河赤鹫山中。这里是佛教最早传入罗田时所建的佛寺,中国佛教初祖达摩、二祖神光曾到此传经说法。传说:达摩在第一次传经说法时,“突然间,有十个书生模样的人进来听经问道,自称是十殿阎王,经课讲完后,忽然就不见了”,怎么走的,无人知晓。所以,这个寺庙后来就叫十王寺。该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即公元504年)间,相传有“武帝封碑”。在清代,观音山、老塔山、仁圣寺、十王寺,被称为罗田佛教四大名山名寺。建国初十王寺寺毁名存,近几年得到恢复,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塑有佛像20余尊。

2.王道山观遗址:

在凤山镇王道山顶部,王道山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遗址。道教自东汉晚期形成,随着巴人迁入鄂东传入罗田。唐朝初期,道教、佛教并重,当时除在王道山顶修建道观外,还在山凹兴建佛寺。北宋时,山顶道观旁建有驻鹤亭,亭两侧石柱上刻有副宰相王韶书写的对联:“嶙峋远岫千层拥,浩瀚长流九曲来”。明嘉靖年间,罗田著名的道教国师万福敦及其弟子也就是后来嘉靖皇帝最宠信的当权国师陶仲文,都在道山观修炼过;罗田胡氏三进士胡明庶、胡明通、胡明书三兄弟在这里开办过书院,传授宋明理学,即融儒、佛、道三教形成的新儒教。清代至民国时期,道山观被毁,仅存山凹佛寺,寺里住有黄龙派僧人。建国初,建为林场,现今在佛寺原址上恢复了中殿和上殿,而道观仅存遗址。

3.塔山清元寺:

因山顶有塔而得名,传说隋唐前巴人曾在山上建有“女娲娘娘庙”。唐贞观年间建成宝塔与佛寺,到元末后几度被毁又几度重建。 1972年,清元禅寺被拆除建林科所,寺里和尚仍在此办简易佛堂,香火不断。1985年重修了200多平方米的上殿,1996年兴建了大雄宝殿。近几年,建设更多。寺的前后仍保存两座和尚坟塔和碑碣、睡虎亭遗址、猪咀石刻等文物古迹。1985年被公布为罗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民间文化:

1、民间戏剧。

除京剧、汉剧、楚剧、黄梅剧等戏剧艺术外,罗田最具特色的是东腔戏。东腔戏已经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东腔戏,俗称哦嗬腔,也称东路花鼓戏。最早源于义水河中上游,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在“罗田畈腔”及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形成,200多年来在大别山一带相传不绝。是我县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之一。演唱时不用丝弦,只用人声帮腔、用锣鼓伴奏。清末民初兴盛时期,班社众多,名角辈出,许多地方曾出现“三里五台”、“台上唱台下和”的景象。我国著名戏剧音乐家刘正维说:“鄂东北活跃了几百年的一支本地哦嗬腔,正是人声帮嗬,锣鼓伴奏。它影响很大,到处流传。几百年来成了鄂东北、陕西、豫南、湘东北、赣北、皖东南、浙西与闽西等八省区花鼓戏、采茶戏主要声调,并组成了打锣腔声调系统。”足见我县东腔戏对中国地方戏剧的影响力度。目前,我县还有东腔剧团3个,东腔坐堂戏班10余个,近年来,湖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播出罗田东腔坐堂戏的演出和东腔艺人的访谈。其中胜利镇陈家山东腔戏剧团曾被《黄冈日报》、《湖北日报》、《中国文化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予以专门报道。

2、民间音乐。我县最有特色的民间音乐主要是罗田畈腔和小调。罗田畈腔,已经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畈腔,顾名思义是在田畈中唱的歌,它高亢奔放,悠扬婉转,是黄梅戏的渊源之一。罗田畈腔是纯粹用喉部发音的原生态唱法,男生女声。苏东坡游历罗田时,就被罗田畈腔所震撼,称歌唱者为“鸡人”。 畈腔演唱通常是一人领唱、一个接腔、众人合唱尾曲,唱起来节拍自由,低则迂回婉转,高则激越辽阔,别具一格。旧时,每到插秧、薅秧季节,大户人家习惯请畈腔歌手去为劳作助兴,如果相邻两家都请了歌手,则唱起“对台”,白天未分出胜负,晚上接着唱,“对歌”时的歌词多为歌手即兴创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罗田畈腔参加全省赛歌大会深受欢迎,《湖北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高度评价;2009年,湖北省举办“荆楚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场晚会,选调了全省非遗表演类的精粹,我县畈腔艺人在湖北剧院与京剧艺术家朱世慧、楚剧艺术家彭青莲,黄梅戏艺术家杨俊、张辉,湖北鼓书艺术家张明智以及今年中央台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得主等名家名人同台演出,博得阵阵掌声,受到省领导和数千观众的赞许。

3、民间刺绣。罗田刺绣兴盛于明清时期,独具大别山鄂东特色,集审美和多项实用功能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也为历代专家学者所青眯。罗田刺绣工艺精细,手法多样,刺绣方法 10 余种,其构图虚实结合,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清新奇特。图案涉及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等。其制品包括帐檐,桌围,枕头,围裙、抹腰及婴儿衣物用品,现在用作鞋垫的较多。1987年,我县有32 件作品参加了北京首届中国艺术节展出;2007年,平湖杨能香的绣品荣获全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美术优秀奖;2010年3-8月,县文化馆承办的“玉龙雅苑”杯全县首届民间艺术大赛之一的绣活大赛,发现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绣娘,挑选出1000多件各类绣品参加展览和评选。罗田刺绣艺术价值高,实用性强,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

4、罗田工艺。罗田工艺主要有根雕、石刻、木刻、剪纸、竹编、泥塑、烫画等多种手工技艺。根雕方面,2007年,九资河人罗汉章参加全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名人”称号。石刻方面,我县三里畈双庙村辜志明同志,1962年开始石刻艺术创作,是罗田乃至鄂东地区石刻行业有影响的艺术人才。他为麻城烈士陵园、红安烈士陵园、汉口解放公园、武昌叶挺陵园 “独立团” (邓小平的题词)等地完成了雕塑、石刻,武汉中南业大楼门外的那对石狮就是他当年的作品。剪纸艺术,名气最大的要算罗田民间协会主席、凤山镇的陈汉东同志,他1967年开始剪纸艺术创作,《黄冈日报》刊头采用过他的作品,获得过黄冈市特等奖,第三届湖北省工艺美术作品优秀奖。泥塑工艺在我县可能鲜为人知,河铺江家冲有位62岁的民间泥塑艺人周永飞,他的泥塑技艺很有名气,塑像栩栩如生,不仅在我县很有影响,全国很多地方的寺庙都邀请过他去为佛像塑身。

四、自然景观文化:

罗田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每座山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每处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些名山古寨,无不记述着罗田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悠久历史文化。由于罗田山水故事很多,文化底蕴丰厚,因篇幅所限,只摘要介绍两处。

1.天堂寨:

天堂寨是大别山的主峰,是一颗屹立在罗田境内的璀璨明珠。一山分吴楚,两眼望江淮。它与英山、安徽金寨毗连,最高海拔1729.13米,比闻名遐迩的东岳泰山高出两百多米,号称中原第一峰。有诗曰:“直上高峰探九天,白云回望到身边。寻山休道匡庐好,不到天堂莫看山。”它在隋朝以前称衡山,隋至明朝称多云山。南宋景炎二年,因吴季益、傅高抗元兴建天堂寨,所以改名为天堂寨。传说玉皇大帝曾想在此建造人间天堂。

天堂寨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抗日游击队、新四军、解放军常出入天堂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天堂寨为重要活动区域。1948年刘邓总部转入九资河,3月,陈锡联等主持召开九资河会议,研究坚持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部署。这些军事活动,更使这座名山名扬天下。

2.泗洲山:

位于胜利镇西南,山的两侧是胜利河、固基河,形成三面环水之势,易守难攻,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1938年7月,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所辖的第七军军长张淦奉命率部驻防鄂东,军部先设在滕家堡(今胜利镇),8月,改设于泗洲山东面半山腰处。其左侧的防空洞仍存。泗洲山形似雄狮,张将军触景生情,将泗洲山改名为“笑狮山”。并在大石上刻下“笑看乾坤”四个大字。

1938年10月,日军滕田第三师团进犯罗田,驻防罗田县城的第七军一七二师,立即组织部队英勇阻击,连续取得了三次阻击战的胜利,打得日本鬼子落荒而逃。由于第七军英勇善战,团结民众,多次给进犯的日寇以致命打击,使日军不得不龟缩在鄂东沿江的交通据点,不敢轻举妄动。张淦为抗击日寇,保卫鄂东,作出了贡献。1940年5月下旬,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专程到第七军视察,在藤家堡两河口河滩上检阅了部队,并向在场的军队和民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第七军和民众的抗日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至今,胜利镇的几位老人仍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五、罗田特产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水、河流,地形、气候也培育了丰富、独特的罗田土特产。“罗田板栗”、“罗田甜柿”、“九资河茯苓”这些地理标志性产品,其自身就是底蕴深厚、辐射面广、源远流长的罗田文化现象。

罗田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文化部门在罗田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81处,复查文物170多处,新发现文物点511处;馆藏文物1万多件(枚、册),地面不可移动文物近2000处。抢救发掘文物10余处,抢修重要历史遗产遗迹、古墓葬等文物近20处,胜利老街已被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列入湘鄂赣红色革命文物保护规划。

在全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共挖掘出包括民间传说、音乐、舞蹈、美术、传统武术、手工技艺、民风民俗等10大类125个项目的遗产资源,记录传承人1027人,拍摄照片6000多张、视频105个小时。挖掘和整理、创作罗田民歌50多首,编辑出版了二辑《罗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精选》。创作排练了《春哥传》、《生命恋歌》、《孔繁森》、《万密斋传奇》、《香草》等大型黄梅戏剧目。去年3—8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玉龙雅苑”杯全县首届(也是鄂东首次)罗田民间民俗艺术大奖赛,大赛包括集体舞、民俗表演、民间绣活共三大项,其中集体舞、民俗表演初赛和决赛12场,收到刺绣作品1000多件,展出时间一个多月,整个赛事活动历时几个月,参赛几千人,观众几万人。省市领导和专家专程来罗田观看,给予了充分肯定。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又挖掘了大量的文化产品。

特别是2008年,按照县政府的安排,我们利用多年搜集整理的罗田特色文化资源,经过加工锤炼,成功创作生产和演出了《大别山放歌》。《大别山放歌》是挖掘大别山地区民间音乐、民间歌舞、民俗艺术和民间生产生活习俗等传统文化,经过反复整理加工后,排练的一台综合性原生态民俗歌舞节目。排演过程中保留了民间民俗的传统特色和原始风貌,赋予现代灯光音响和舞台制作效果,是大别山地区首次将独特的民风民俗、浓厚的乡风乡情较为完整系统地以艺术形式再现于舞台的成功典范,整台节目原汁原味、古香古色,既有浓厚的民间风味和大别山地方特色,又有强烈的现代视觉效果。受到各级新闻媒体和领导的高度评价,被省级专家赞誉为鄂东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大型原生态民俗歌舞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和外来游客的热烈欢迎。在鄂东地区乃至全省影响很大,力争将其打造成罗田的一个文化和旅游名片,使其成为罗田特色文化的品牌。